首页 通知公告 行业动态 节能资讯 工作新闻 节能监察 节能管理 能源审计 政策法规 节能标准 节能论坛 节能案例 节能知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节能资讯 > 节能信息
十年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加入时间:2022-09-25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

  今年以来,贵州省贵阳市以长坡岭国家级森林公园为试点,依托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贵州首个“林长制”主题公园。据了解,“林长制”主题公园是通过设置标识标牌、宣传栏等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林长制政策、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政策等宣传,让市民在公园游览过程中充分了解生态文明思想、林长制内容以及实施林长制的成效等,形成全社会爱林、护林、兴林的良好氛围。图为护林员在贵阳市长坡岭国家级森林公园里巡护。新华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擘画美丽中国蓝图,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9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两年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推进,统筹协调机制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实施,相关工作开局良好。”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重大
  
  “过去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共建清洁美丽地球的实际行动,国际社会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刘德春具体介绍了六项成就。
  
  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十年来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1000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保障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2012年相比,2021年全国污水处理能力增长1倍,工业固废处置量增长约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实际处理量分别增长116%和62%,自然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高。十年来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着力强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2021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1%,比2012年增加5.7个百分点;“三新”产业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7.25%;2022年前8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97和386万辆,保有量达到1099万辆,约占全球一半左右。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5%,比2012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6%,比2012年下降了12.5个百分点;风光发电装机规模比2012年增长了12倍左右,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1万亿千瓦时。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单位GDP水耗下降了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约58%。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起草并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关部署,制定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等一系列改革方案,建立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刘德春表示,将以“双碳”工作为牵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双碳”工作将从六方面扎实推进
  
  “两年前的今天,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标志着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迈进新阶段。”刘德春表示。
  
  刘德春介绍说,两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具体包括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构建“1+N”政策体系、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双碳”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过去两年,国际局势深刻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能源市场供需失衡加剧,部分欧洲国家重启煤电,全球减排进程遭遇波折。对此,刘德春表示,“这启示我们绿色低碳转型绝非易事,必须立足客观实际、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切实履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科学把握节奏,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加强统筹协调。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关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着力夯实能源供应基础,有效保障能源安全。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提升综合效能。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强化“双碳”领域人才培养,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持续完善财税、投资、金融、价格等方面政策,推进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各地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必将汇聚起全党全国推进‘双碳’工作的强大合力,中国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刘德春说。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完成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副司长张骅介绍,综合评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对当前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阶段性评价是,“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完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林区林场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张骅具体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已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抚育12.07亿亩,促进森林覆盖率、蓄积量分别提高到24.02%和194.93亿立方米,我国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深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完成种草改良6.11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0.32%;全国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27.49万平方公里、5万平方公里和4.33万平方公里,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沙尘暴天气年均发生次数显著减少;新增和修复湿地面积1200多万亩,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程度有所提升;陆生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如果大家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就可以切身感受到,很多山上的植被状况在逐步改善,黄土高原在渐渐变绿,库布齐沙漠、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在慢慢缩减,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面积和程度都有所减轻,很多河湖湿地的水质和水量都明显好转。”张骅举例说,“由于历史和发展阶段的原因,部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不足,生态服务功能还不够,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初步建成符合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司副司长王心同介绍说,按照《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切实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初步建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一是我国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细化实化。国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政策。建立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级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持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推进禁牧封育和草畜平衡;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予以支持。同时,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推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二是我国区域间生态保护补偿的合作网络织密织牢。国务院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对区域间补偿机制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出台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制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指导意见,推动区域间生态保护合作走深走实。地方积极探索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浙江和安徽率先建立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广东分别和广西、福建、江西在九洲江流域、汀江—韩江流域、东江流域开展多层次跨省沟通协作,北京、天津分别与河北加快建立潮白河、引滦入津上下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据统计,到2021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3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是我国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国办印发了《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方案》。开展试点的水电、矿产资源开发主体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农民共享资源开发收益的新机制,走出了资源开发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的新路子。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实践,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领域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绿色金融、绿色标识、绿色建筑等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生态保护补偿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丰硕成果,为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区域合作共治、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贡献了积极的力量,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王心同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扎实推进生态保护补偿领域的重点工作,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法治保障,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李婷)
0
关键字: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承办:长春市节能监察支队  长春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地址:长春市绿园区升阳街1476号    邮编:130062    联系电话:85086501
技术支持:节约网    长春市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长春市节能监察支队
备案号:吉ICP备10201094号-1